新闻资讯

草原上的坚守:记咱们的地质勘探队

发布日期:2025-09-03 16:45作者:王迪

八月的内蒙古草原,像一块望不到边的柔软绿毯。无垠碧草漫过起伏的丘陵,羊群如白云般悠然游走,举着相机、背着双肩包的游客们不时驻足,沉醉于“天苍苍,野茫茫”的诗意风光。但在这片草原深处,有支从西安来的地质勘探队,跟游玩的热闹不一样,他们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。

这里是地调院承接的内蒙项目工作区,分为朝不楞矿区及查干敖包矿区。

这支队伍已经在这儿待了半年,主要负责两个矿区项目的设计、打钻、编录和取样工作。每天天刚亮,钻机就启动了,轰隆轰隆的声音在草原上响个不停,盖过了远处游客们嬉闹的声音。

钻杆一次次深入地下,记录着地层的秘密;编录员伏在记录本前,细致标注每一个地质特征;取样员严格按照规范采集样本,确保数据的准确性。赶上项目紧的时候,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,中午就在工地上简单吃口饭,歇一会儿又接着干。游客们在旁边拍照、散步、野餐,他们却连抬头多看几眼风景的功夫都没有。

在草原的小路上,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对比画面:游客的双肩包里,装着零食、水壶、防晒帽,是为享受旅程准备的“装备”;而队员们的地质包里,装着罗盘、放大镜、地质锤、卷尺,每一件工具都承载着勘探任务的重量。

队里的技术负责人安兴,是大家眼中的“老地质”,他的孩子今年六月参加了高考。这是孩子人生中的一场重大战役,也是每一个家庭的核心大事。可当孩子奔赴考场的关键时刻,安工却只能在钻机旁通过电话传递叮嘱,问问孩子的情况。家里人劝他要是实在放心不下就回去看看,可他知道项目正关键,打钻、取样哪一环都不能缺人,自己走了,队友们的担子就重了,最后还是决定留在草原上。他说,等项目结束了,再好好陪陪孩子。

从西安到内蒙古草原,差不多2000公里远。这半年里,队里没人回过家,想家了就看看手机里的照片,跟家人视频聊几句,转头又投入到工作中。

现在项目还在推进,钻机的轰鸣声没停过。这些队员没什么豪言壮语,就是踏踏实实地把手里的活干好,在草原上,用自己的坚持把勘探任务完成好,为地调院建设省内一流地勘企业贡献力量。